大众养生网

脚背上的穴位有哪些医疗作用?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脚背上的穴位通常具有疏肝理气、清肝泻火、调理脾胃、缓解胃痛以及舒筋活络等医疗作用。中医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辅助改善相关不适症状。

1、太冲穴

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足厥阴肝经。按摩此穴可疏肝理气,常用于缓解头痛、眩晕、胁痛等肝气郁结症状,对情绪焦虑或月经不调也有辅助调理作用。临床多采用指压或艾灸方式进行刺激。

2、行间穴

行间穴在第一、二趾间缝纹端,为肝经荥穴。具有清肝泻火的功效,适用于目赤肿痛、口苦咽干等肝火上炎症状,也可辅助改善失眠多梦。针刺时需注意避开浅表血管。

3、陷谷穴

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属足阳明胃经。此穴能调理脾胃功能,可缓解腹胀、肠鸣等消化不良症状,对下肢水肿也有辅助治疗作用。常配合足三里穴联合使用。

4、冲阳穴

冲阳穴在足背最高点动脉搏动处,是胃经原穴。刺激此穴能和胃止痛,常用于缓解胃痛、呕吐等胃肠疾病,同时可改善足背肿痛。因该处有足背动脉,操作时需注意力度控制。

5、解溪穴

解溪位于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属足阳明胃经。该穴可舒筋活络,主治踝关节疼痛、下肢麻木等运动系统疾病,对头痛、眩晕等阳明经循行部位的病症也有调节作用。

进行穴位刺激时应保持皮肤清洁,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若出现局部红肿或疼痛加重需立即停止操作。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穴位治疗,根据体质差异选择适合的刺激方式和频次。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