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腰背疼痛、关节僵硬等,需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以下是具体分析:
1、定义
脊柱关节炎是以脊柱、骶髂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范畴。其病理改变包括关节滑膜炎症、韧带骨赘形成,严重时可导致脊柱强直或畸形。病变常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腰椎、胸椎甚至颈椎。
2、病因
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HLA-B27基因高度相关,约90%患者该基因呈阳性。此外,肠道或泌尿系统感染可能触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过度分泌,从而攻击自身关节组织。
3、症状
患者早期表现为夜间腰背痛和晨僵,活动后减轻但休息不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脊柱活动受限、胸廓扩张度下降。约30%患者伴随外周关节炎,部分病例还会出现虹膜炎、银屑病样皮疹等关节外表现。
4、诊断与治疗
诊断需结合X线、MRI显示的骶髂关节炎改变,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治疗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和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注射液)控制炎症,同时配合物理治疗维持关节功能。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弯腰负重,建议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若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腰背痛且活动后改善,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早诊断、规范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