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可能是感染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的,需结合具体诱因进行针对性治疗。若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处理。
1、感染因素
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是常见诱因,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沙门氏菌等病原体侵袭胃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需注意补液防止脱水。
2、饮食因素
食用变质食物、过敏食物或暴饮暴食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例如未煮熟的海鲜可能含致病菌,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牛奶易诱发腹泻。此类情况需暂停进食,待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清淡饮食,必要时口服补液盐维持电解质平衡。
3、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抗生素等药物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屏障。典型表现为腹痛、黑便等,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保护胃黏膜药物,严重时需静脉给药治疗。
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隔夜或未煮熟的食物。若腹泻每日超过5次、出现血便或持续高热,提示病情较重,需尽快到消化内科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滥用止泻药或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