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通常分为0级、1级、2级、3级和4级,共五个等级。这种分级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肌肉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强度,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肌张力异常。
1、0级:0级属于正常肌张力状态。此时肌肉在被动伸展或屈曲时没有明显阻力,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肌肉触感柔软且富有弹性,属于健康人群的典型表现。
2、1级:1级表现为肌张力轻度增高。被动活动肢体时会感受到轻微阻力,但关节仍能较轻松完成全范围活动,常见于焦虑状态或早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通常不会显著影响日常动作。
3、2级:2级为肌张力明显增高。肌肉阻力显著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可能受限约50%,需要施加更多力量才能完成被动运动,多见于脑卒中恢复期或帕金森病早期,可能伴随肢体僵硬感。
4、3级:3级属于肌张力重度增高。此时被动活动肢体阻力极大,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超过75%,常伴有疼痛或痉挛,患者自主运动困难,常见于严重脑损伤或脊髓病变后遗症期。
5、4级:4级为肌张力极度增高。肢体完全僵直且无法被动活动,关节固定在某一位置,触感坚硬如木板,通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如晚期肌张力障碍或去大脑强直状态。
若发现肌张力异常,建议尽早就医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等手段明确病因,并根据分级制定康复训练或药物治疗方案。日常应避免自行按摩或牵拉高张力肌肉,以免加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