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以及低热、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形成寒性脓肿或窦道。具体表现存在个体差异,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1、局部疼痛
骨结核多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病变部位骨质和周围组织受到破坏,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疼痛初期多为隐痛或钝痛,活动后可能加重,休息后稍缓解。
2、关节肿胀
结核病灶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表现为关节周围弥漫性肿胀。肿胀部位皮肤温度通常不高,呈现典型的“冷脓肿”特征。
3、活动受限
随着病情进展,关节软骨破坏、肌肉萎缩会导致关节僵硬和活动障碍。脊柱结核可能出现椎体塌陷,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影响躯体活动能力。
4、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午后低热(37.5-38℃)、夜间盗汗、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结核中毒症状,这些症状多呈现慢性消耗性特点。
5、寒性脓肿
病变部位积聚的脓液因缺乏急性炎症的红、热特征而得名,常见于脊柱结核形成的椎旁脓肿,或髋关节结核形成的腹股沟脓肿。脓肿破溃后可能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若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伴有结核病接触史或既往结核感染史者,应及时到感染科或骨科就诊。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可明确诊断,早期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结合必要的手术干预能有效改善预后。治疗期间需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