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风险的护理措施通常包括环境清洁、手卫生、个人防护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环境清洁
定期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栏、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每日至少两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通过开窗通风或使用空气净化设备降低空气中病原微生物浓度。医疗垃圾需分类处理,感染性废物应密封后及时清运。
2、手卫生
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以及接触污染物后均需执行手卫生。流动水洗手需遵循七步洗手法,持续40-60秒;若手部无明显污染,可使用含乙醇的快速手消毒剂揉搓20-30秒。患者及家属也应接受手卫生教育,尤其在进食前、如厕后等关键时段需加强清洁。
3、个人防护
根据暴露风险选择防护用品,如接触血液体液时应佩戴手套,处理呼吸道感染患者需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防护服、面屏等装备应在进行气管插管、吸痰等高风险操作时使用。所有防护用品需规范穿脱,避免污染,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日常需定期评估感染风险等级,对于免疫力低下、术后或留置导管等高风险人群,应加强监测体温、血象等指标。发现疑似感染症状如红肿渗液、发热寒战等,需立即报告医护人员并采集标本送检。护理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