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弥漫性病变是指肝脏组织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广泛、均匀的异常改变,通常提示肝脏存在慢性或弥漫性损伤。其发生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有关,需结合临床进一步诊断。
1、病毒性肝炎
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脏持续炎症,损伤肝细胞并引发纤维化。患者常伴随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确诊需依靠血清学检测和病毒DNA/RNA定量,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2、脂肪肝
长期高脂饮食、酗酒或代谢异常易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超声检查可见肝实质回声增强。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胀痛、肝功能异常。治疗需控制体重、戒酒,必要时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
3、肝硬化
长期肝损伤引发的弥漫性肝纤维化,肝脏质地变硬且表面结节样改变。常见病因包括酒精性肝病、胆汁淤积等,晚期可能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需针对病因,如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必要时进行肝移植。
若体检发现肝脏弥漫性病变,建议及时到肝病科就诊,完善肝功能、弹性超声或肝穿刺活检等检查。日常需避免饮酒、规律作息并控制血脂,遵医嘱定期复查肝脏影像及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