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低密度灶是否严重需根据其具体性质判断,可能是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的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1、良性病变
肝内低密度灶常见于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良性病变。肝囊肿多为先天性或退行性改变,生长缓慢且无明显症状;肝血管瘤属于血管畸形,直径小于5厘米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这类病变一般不严重,但需通过超声造影或磁共振检查明确性质。
2、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也可表现为低密度灶,此类情况较为严重。原发性肝癌患者常伴有乙肝、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可能升高;转移瘤多见于胃肠道、乳腺等部位的肿瘤转移,需结合原发癌病史判断。恶性肿瘤需尽早通过穿刺活检确诊,并采取手术、介入或靶向治疗。
3、其他原因
肝脓肿、局灶性脂肪浸润或钙化灶也可能呈现低密度影。肝脓肿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伴有发热、肝区疼痛等症状,需抗生素治疗或穿刺引流;钙化灶通常是既往炎症或创伤后的愈合表现,若无症状则无需干预。
发现肝内低密度灶后,建议及时到肝胆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完善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等检查。医生会根据病灶形态、血供特征及肿瘤标志物结果制定随访或治疗方案。多数情况下良性病变占比较高,但需严格遵医嘱复查,避免漏诊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