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骨折通常会导致跛行,但具体表现因人而异。骨折后由于局部疼痛、肿胀以及足部支撑功能受损,患者在行走时往往会通过调整步态来减轻患侧负重,从而出现跛行。
1、疼痛
第五跖骨位于足部外侧,是足弓的重要支撑结构。骨折后局部骨膜和周围软组织损伤会引发明显疼痛,尤其在行走时足部着地或受力,疼痛刺激会导致患者本能地减少患侧负重,表现为单侧跛行。部分患者在静止状态下疼痛较轻,但活动时疼痛会加剧。
2、肿胀和活动受限
骨折常伴随局部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导致足部活动范围受限。足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功能受影响时,患者行走过程中无法完成正常的足部滚动动作,可能出现拖步或踮脚行走的异常步态。若肿胀压迫神经,还可能伴随足背外侧麻木感。
3、骨结构稳定性破坏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若累及关节面或发生移位,会导致足外侧纵弓支撑力下降。这种情况下,患者在站立期无法有效分散身体重量,为维持平衡会缩短患侧支撑时间,表现为快速切换步态。粉碎性骨折或未及时固定者,可能因骨痂形成不良而出现长期步态异常。
若发生第五跖骨骨折,建议尽早就医完善X线或CT检查,明确骨折类型。稳定性骨折可通过石膏固定4-6周,配合拐杖辅助行走;移位明显的骨折需手术复位。康复期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足趾抓握、踝泵运动等训练,逐步恢复足部功能,避免慢性疼痛或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