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低密度灶是什么?

杨毕伟 肿瘤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甲

低密度灶是医学影像学检查中用于描述病变特征的术语,通常指CT或磁共振成像中显示为比周围正常组织密度低的异常区域。其形成可能与囊肿、肿瘤、炎症或梗死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囊肿

囊肿是内含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结构,在CT图像上常表现为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低密度灶。肝囊肿、肾囊肿等多为良性病变,体积较小时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2、肿瘤

部分良性肿瘤如脂肪瘤因含脂肪成分呈低密度,恶性肿瘤可能因内部坏死、囊变出现低密度区。这类病灶往往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

3、炎症

急性炎症区域可能因组织水肿形成暂时性低密度灶,慢性炎症伴随纤维化或脓肿形成时也会呈现低密度改变,这类病变多伴有周围组织反应性改变。

4、梗死

脑梗死急性期由于细胞毒性水肿,CT可显示为脑组织低密度区,多在发病6-24小时后显现,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出现占位效应。

发现低密度灶时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影像特征综合评估。建议携带完整影像资料及时就诊,由放射科医生和临床医生共同判断性质,必要时通过增强扫描、病理活检等手段明确诊断,避免自行过度解读检查报告。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