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创口后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清洁伤口、压迫止血、消毒处理、包扎保护以及及时就医等措施。具体需根据伤口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1、清洁伤口
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创口表面,去除污物和异物,减少感染风险。避免用力擦拭,以免加重损伤。若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需反复冲洗确保清洁。
2、压迫止血
用干净纱布或无菌敷料按压出血部位,持续5-10分钟。较小伤口通常可自行止血,若出血呈喷射状或难以止住,提示可能存在动脉损伤。
3、消毒处理
清洁后用碘伏或75%酒精由内向外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避免污染物再次接触伤口。注意酒精刺激性较强,黏膜部位建议使用碘伏。
4、包扎保护
浅表创面可用无菌纱布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保持敷料干燥,每日观察有无渗液、红肿,必要时更换敷料。水疱不宜自行挑破。
5、及时就医
若创口深达皮下、长度超过1厘米,或被生锈物品、动物致伤,需在24小时内就医。医生可能进行清创缝合,并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狂犬疫苗。
日常应避免触碰污染物,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创面。恢复期间若出现疼痛加剧、渗脓、发热等症状,提示可能继发感染,需立即就诊。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需加强伤口监测,防止愈合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