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通常是指骨折发生后未及时正确治疗,导致骨折端愈合不良或形成畸形愈合的情况,常见原因包括治疗延误、固定不当、过早活动、感染以及骨质疏松等。以下是具体分析:
1、治疗延误
如果骨折后未及时就医或误诊,骨折端可能因缺乏有效固定而移位,形成异常骨痂。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通常需手术矫正并重新固定,术后可遵医嘱使用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等促进愈合。
2、固定不当
外固定夹板或石膏松脱、内固定材料失效等情况会导致骨折端无法维持稳定对位。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关节僵硬或慢性疼痛,需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配合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药物改善骨质。
3、过早活动
在骨痂未完全形成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易造成骨折端微动。此类患者X线常显示骨折线增宽,需重新制动4-6周,并口服仙灵骨葆胶囊辅助修复。
4、感染
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可能继发骨髓炎,局部红肿热痛且伴有脓性分泌物。需彻底清创后使用头孢克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严重时需植入载抗生素骨水泥。
5、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会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和质量,尤其常见于老年人。除补充维生素D滴剂、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外,还需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注射唑来膦酸注射液。
建议骨折后立即到骨科就诊,通过X线或CT明确损伤程度。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制动,定期复查评估愈合进度,避免擅自拆除固定装置。合并基础疾病者应积极控制血糖、营养状态等全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