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属于常见的口腔治疗操作,在专业医生规范操作下一般风险较低,但个体差异或特殊情况仍可能引发一定风险。术后需注意护理,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1、出血
拔牙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可能引起渗血,通常通过咬棉球加压止血即可缓解。但凝血功能异常、高血压患者或损伤较大血管时,可能出现持续性出血,需及时缝合或药物干预。
2、感染
术后口腔卫生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可能发生创口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加剧或脓液渗出。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等抗生素可有效控制,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清洁口腔。
3、神经损伤
下颌阻生智齿靠近下牙槽神经,拔除时可能造成暂时性麻木感,多数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术前通过X光片评估可降低风险,必要时采用微创拔牙技术。
4、干槽症
拔牙窝血凝块脱落导致骨面暴露,引发剧烈疼痛和异味,发生率约2%-5%。通过局部清创、碘仿纱条填塞配合止痛药可有效治疗,保持口腔清洁能显著降低发生概率。
5、麻醉风险
极少数患者可能对利多卡因等局麻药过敏,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术前详细告知过敏史,备好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急救药物可确保安全。
建议选择正规口腔医疗机构进行操作,术前完善血液检查、影像学评估等准备工作。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吮吸动作,48小时后开始轻柔刷牙,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异常出血应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