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PET-CT检查是什么?

杨毕伟 肿瘤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甲

PET-CT检查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一种将PET功能代谢显像与CT解剖结构成像结合的影像学技术。该检查通过探测体内放射性示踪剂的分布,可同时评估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状态和精确解剖定位,主要用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PET-CT检查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作为示踪剂,经静脉注射后,其在代谢活跃的细胞中聚集。PET通过检测示踪剂释放的γ射线生成代谢图像,CT则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图像。两者融合后可准确显示病灶的代谢活性与空间位置关系,对早期发现肿瘤转移灶、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显著优势。在神经系统领域,该技术能定位癫痫病灶,评估阿尔茨海默病的脑代谢改变。心血管方面可用于检测存活心肌,指导血运重建治疗。检查过程中需注射微量放射性药物,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但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

进行PET-CT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示踪剂排泄,24小时内避免接触婴幼儿及孕妇。由于该检查费用较高且存在辐射暴露,应在专业医生评估后选择适应证,不可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判断,肿瘤患者建议携带既往影像资料对比分析。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