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的发生通常与胆道疾病、酗酒、高脂血症、药物或毒物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其本质是胰酶异常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引发炎症反应。
1、胆道疾病
胆结石、胆道感染等疾病可能导致胆胰管共同开口处梗阻,使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升高会造成胰腺腺泡破裂,未激活的胰酶进入间质后被组织液激活,从而引发胰腺组织水肿、出血甚至坏死。患者常伴随右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一般需禁食并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甲硝唑片等抗感染药物,必要时行内镜取石术。
2、酗酒
长期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胰液分泌,使胰管内压增高。同时酒精代谢产物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导致胰腺自我消化。乙醇还会损伤腺泡细胞促使炎症介质释放,加重胰腺损伤。这类患者常见于餐后出现剧烈上腹痛,需戒酒并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胰酶分泌。
3、高脂血症
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超过11.3mmol/L时,脂球囊栓可能阻塞胰腺毛细血管,导致局部缺血。大量游离脂肪酸还会直接损伤腺泡细胞,激活胰蛋白酶原引发炎症。此类患者需使用非诺贝特胶囊降脂,同时配合低脂饮食。
4、药物或毒物
硫唑嘌呤、呋塞米片等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胰腺细胞,有机磷农药中毒也会诱发炎症。治疗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使用胰酶抑制剂如生长抑素注射液。
5、感染
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侵袭胰腺,引发间质性炎症。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腮腺肿大等症状,需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若出现持续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血淀粉酶、腹部CT等检查。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禁食,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日常应注意控制血脂、戒酒,慎用可能损伤胰腺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