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尿酸性肾病是什么?

胡著云 泌尿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体内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于肾脏,从而引发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疾病。其主要与尿酸代谢异常、排泄减少或生成过多有关,常见于高尿酸血症患者。

1、类型

尿酸性肾病可分为急性尿酸性肾病和慢性尿酸性肾病。急性类型多因短时间内尿酸急剧升高,大量结晶堵塞肾小管,表现为突发性少尿、血肌酐升高;慢性类型则因长期高尿酸血症引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逐渐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等症状。

2、病因

尿酸生成过多可能与嘌呤代谢异常、高嘌呤饮食(如海鲜、动物内脏)、遗传因素有关;排泄减少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利尿剂使用或某些代谢性疾病。此外,肥胖、酗酒等因素也可能诱发。

3、症状

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腰部酸痛、尿液浑浊或血尿。部分患者伴随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严重时可能出现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升高、尿酸性结石。

4、治疗

急性期需碱化尿液并增加尿量,慢性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常用药物包括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以及苯溴马隆片促进尿酸排泄。同时需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每日饮水量建议超过2000ml,避免酒精和含糖饮料。

日常需定期监测血尿酸和肾功能指标,若出现持续腰痛、尿量减少或泡沫尿增多,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自行服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