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通常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具体预后与病理类型、治疗时机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1、病理类型
慢性肾炎包含多种病理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等。其中IgA肾病若发现及时,经免疫抑制剂联合ACEI类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实现临床缓解;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类型,则较难阻断肾功能恶化进程。
2、治疗时机
早期干预对保护残余肾功能至关重要。当血肌酐未超过265μmol/L时,通过控制血压(目标值小于130/80mmHg)、限制蛋白摄入(0.6-0.8g/kg/d)等措施,能延缓进入尿毒症期5-10年。若已出现肾萎缩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治疗效果显著下降。
3、患者依从性
持续管理血压(优选ARB/ACEI类药物)、定期监测24小时尿蛋白(目标小于0.5g/d)、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综合管理措施,可使约60%患者病情稳定超过10年。合并糖尿病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建议确诊后每3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肾脏超声,出现水肿加重或血压骤升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用药方案,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有助于最大限度保留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