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积液在临床上多指胸腔积液,其形成原因可能与感染、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结核、低蛋白血症等有关,是否严重需结合病因及积液量综合判断。少量积液可能无显著症状,大量积液可能引发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1、感染
肺炎、胸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胸腔内炎性渗出液积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患者常伴随发热、胸痛、咳嗽等症状。这类积液通过抗感染治疗(如头孢克肟片、左氧氟沙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多可缓解,但若延误治疗可能进展为脓胸。
2、心力衰竭
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会导致肺循环压力增高,液体渗出至胸腔形成积液。此类患者多有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表现,需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加重循环衰竭。
3、恶性肿瘤
肺癌、胸膜间皮瘤等疾病常引发血性胸腔积液,多提示肿瘤转移或侵犯胸膜。这类积液往往增长迅速,需通过胸腔穿刺引流并配合化疗药物(如顺铂注射液)控制病情,属于预后较差的类型。
4、结核
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积液多为草黄色渗出液,患者常伴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治疗周期长但多数可治愈。
5、低蛋白血症
严重肝病、肾病综合征等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引发漏出液。通过输注人血白蛋白、调整饮食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虾、瘦肉)可改善,但需同时治疗原发病。
发现肺积液后建议尽快完善胸部CT、胸腔穿刺液生化检查及病原学检测。治疗期间需监测呼吸状态,若出现胸闷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需立即就诊。注意避免自行穿刺放液或滥用利尿剂,以免引发气胸、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