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痛经针灸应取哪些穴位?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痛经针灸通常选取三阴交、关元、地机、子宫穴以及合谷等穴位进行调理,具体需根据个体情况由专业医师操作。以下是常用穴位的具体分析:

1、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此穴为肝、脾、肾三经交汇点,针灸可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小腹冷痛和经血瘀滞。临床常配合艾灸增强温经散寒效果,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显著。

2、关元

关元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上,属任脉要穴。针灸此穴能温补肾阳,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特别适合伴有腰酸乏力、经期畏寒的虚寒型痛经患者。治疗时常采用捻转补法,配合红外线照射效果更佳。

3、地机

地机穴在胫骨内侧缘下3寸处,属脾经郄穴。针灸此穴可健脾化湿,调节子宫平滑肌痉挛,对于经期腹泻伴随的绞痛有缓解作用。实证痛经多采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效果更优。

4、子宫穴

位于脐下4寸旁开3寸处,为经外奇穴。直刺1-1.5寸可直达病所,调节局部气血,快速缓解急性发作的痉挛性疼痛。常与中极穴配合使用,增强调节冲任二脉的作用。

5、合谷

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属大肠经原穴。针灸此穴可行气止痛,通过经络传导缓解盆腔充血状态。多用于肝郁气滞型痛经,常与太冲穴配伍形成"开四关"疗法。

进行针灸治疗时需注意严格消毒,避免经期血量过大时施针。建议在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治疗,连续3个月经周期效果更稳定。治疗期间应避免生冷饮食,保持腹部保暖,若疼痛持续加重需及时进行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