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是病理学检查中用于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变化的重要标本,通常由手术切除、活检或尸检获取的组织经过处理制成。其主要作用包括明确疾病诊断、指导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效果。
1、病理切片的定义
病理切片是指从人体获取的组织样本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后制成的薄片。这一过程保留了组织的原始结构,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及异常变化,从而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例如,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常依赖病理切片中细胞核的异型性、分裂象等特征。
2、病理切片的制作步骤
制作过程包括组织固定(常用福尔马林防止腐败)、脱水(梯度酒精去除水分)、浸蜡包埋(形成固体蜡块便于切片)、切片机切割(厚度通常为4-6微米)以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特殊情况下需进行免疫组化或分子检测,如通过EGFR基因检测指导肺癌靶向治疗。
3、病理切片的应用范围
病理切片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如乳腺癌激素受体检测)、炎症性质判断(如胃炎活动度分级)以及手术切缘评估(确保肿瘤完全切除)。对于疑难病例,可通过多学科会诊结合切片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淋巴瘤的分型直接决定化疗方案选择。
进行病理检查时,需由专业病理医师操作并解读结果。患者应配合临床提供详细病史,复杂病例可能需要2-3个工作日完成分析,部分特殊染色或分子检测需延长至1周。若报告提示恶性病变,建议及时到肿瘤科或相关专科进一步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