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息肉是发生在直肠或肛管部位的黏膜增生性病变,通常表现为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赘生物。其常见类型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增生性息肉,临床表现以便血、脱出等为主。
1、定义
肛肠息肉主要指直肠或肛管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隆起性病变,多为良性,但部分类型存在恶变风险。这类息肉通常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或生活习惯相关,内镜检查是常见的诊断手段。
2、常见类型
炎性息肉多由肠道慢性炎症反复刺激黏膜引起,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绒毛状腺瘤恶变率可达30%以上。增生性息肉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癌变风险相对较低。
3、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无痛性便血,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较大息肉可能随排便脱出肛门外,伴有排便不尽感或里急后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便秘交替等排便习惯改变,若发生嵌顿可引起肛周疼痛。
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肛肠科就诊,通过肠镜等检查明确息肉性质。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久站,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