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效价检查一般建议在孕期产检、疫苗接种后效果评估、疾病诊断或治疗监测等情况下进行,具体时机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判断。
1、孕期产检
孕妇若为Rh阴性血型或存在ABO血型不合风险,通常需要在妊娠28周左右首次检测抗体效价,后续可能每2-4周复查,以监测胎儿溶血风险。对于有流产史、输血史的孕妇,检测时间可能提前至孕16周。
2、疫苗接种后效果评估
接种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1-3个月后,可通过抗体效价检测评估免疫应答是否达标。例如乙肝表面抗体效价需达到10mIU/ml以上才具有保护作用,医护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复查。
3、感染性疾病诊断
当疑似风疹、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需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采血检测抗体效价变化。若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可辅助确诊。例如EB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IgM抗体效价升高。
4、免疫治疗监测
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缺陷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通常需要在给药前检测基础抗体水平,治疗后2-4周复查效价变化。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后,需监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效价下降情况。
抗体效价检测需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采血时间、检测方法及结果解读均存在差异。建议遵循专科医生指导,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避免自行决定检测时机或过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