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长期管理,一般治疗方法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必要时的手术干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不可盲目追求快速疗效。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建议每日补充800-1200mg钙剂和800-1000IU维生素D。同时需戒烟限酒,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等,有助于维持骨密度。
2、药物治疗
基础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对于绝经后女性,可遵医嘱使用雷洛昔芬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严重病例可短期使用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必要时联合使用降钙素鼻喷剂缓解骨痛。
3、物理治疗
脉冲电磁场、低频振动疗法等物理手段可通过力学刺激促进骨代谢。针对脊柱变形患者,建议佩戴矫形支具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改善体态并降低骨折风险。平衡训练可降低跌倒概率,推荐每周进行3次以上针对性锻炼。
4、手术治疗
对于已发生椎体压缩骨折且疼痛剧烈者,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髋部骨折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术,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防二次骨折。
骨质疏松属于慢性疾病,患者需坚持规范治疗并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日常应注意防跌倒措施,如保持居室照明充足、使用防滑地垫等。治疗期间每6-12个月应复查骨转换标志物和DXA骨密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切忌自行增减药物或听信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