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时需注意避免明火、控制氧浓度与时间、保持湿化和清洁等防护措施。正确操作有助于提高氧疗效果并降低潜在风险,具体实施需结合患者病情和医嘱。
1、避免明火
氧气具有强助燃性,吸氧过程中需确保周围环境无明火。禁止在吸氧区域吸烟或使用酒精灯等火源,氧气瓶应远离暖气片等高温物体至少5米。使用制氧机时应检查电源线路是否老化,避免设备过热产生电火花。曾有案例显示,未熄灭的香烟引燃鼻导管导致面部烧伤。
2、控制氧浓度与时间
普通患者氧浓度建议维持在40-6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在30%以下。持续吸氧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可间隔休息1-2小时。新生儿及婴幼儿应采用专用面罩,氧流量维持在0.5-1L/min。氧中毒常发生于长时间高浓度吸氧(>60%持续24小时),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和干咳。
3、保持湿化和清洁
湿化瓶应每日更换灭菌注射用水,水位维持在1/3-1/2容量。鼻导管每周更换2次,面罩每日使用75%酒精擦拭。雾化器配件需高温消毒,避免绿脓杆菌污染。湿化不足可能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出血,特别是冬季室内湿度低于40%时需加强湿化。
吸氧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98%为宜。家用制氧机需每月检查分子筛功能,氧气瓶搬运时避免剧烈碰撞。若出现呼吸急促加重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停止吸氧并就医。储存氧气装置时应直立固定,避免阳光直射和油脂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