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的方法需根据出血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一般包括直接压迫止血、冷敷、药物止血、手术止血等,具体应由医生评估后决定。轻微出血时,优先尝试直接压迫,严重出血需立即就医。
1、直接压迫止血
适用于皮肤擦伤、小切口出血等情况。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覆盖伤口,持续按压5-10分钟,通过外力加压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此方法可阻止90%以上的浅表出血,操作时需保持压力均匀,避免频繁查看伤口。
2、冷敷止血
针对皮下淤血、关节扭伤等闭合性出血效果明显。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低温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降低组织代谢需求,但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尤其眼周等敏感部位。
3、药物止血
云南白药粉、凝血酶冻干粉等外用药适用于创面渗血。氨甲环酸片、肾上腺色腙片等口服药物通过抑制纤溶系统发挥作用,但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严重外伤出血时,急救人员可能使用止血带,需记录使用时间防止肢体坏死。
4、手术止血
活动性动脉出血或内脏出血需立即手术,包括血管结扎、电凝止血、明胶海绵填塞等方式。医院急诊科常备止血纱布、纤维蛋白胶等材料,术后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警惕继发出血。
发现大血管破裂(血液呈喷射状)或失血量超过500ml(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时,应在初步压迫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止血过程中需保持患者平卧,抬高出血部位高于心脏水平,避免随意移动伤肢加重出血。所有止血措施实施后,仍需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