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需加强护理并及时干预。
1、压疮
长期卧床会导致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受阻,皮肤及皮下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溃烂。常见于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表现为皮肤红肿、破溃甚至坏死。需定时翻身并使用气垫床减少压迫。
2、肺部感染
卧床时呼吸运动减弱,痰液排出困难,易引发坠积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通过翻身拍背、雾化吸入促进排痰,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3、深静脉血栓
长期制动导致下肢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可能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腿部肿胀、疼痛,严重时血栓脱落可能引起肺栓塞。建议穿戴弹力袜、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4、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纤维萎缩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受限。需每日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张力。
5、泌尿系统感染
卧床排尿不便易引起尿潴留,留置导尿管会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可能出现尿频、尿痛、发热等症状。需保持会阴清洁,尽早拔除导尿管,多饮水促进排尿。
建议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进行四肢被动运动。若出现发热、局部皮肤破损或肢体肿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并针对性治疗,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