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范围的血液系统疾病,可增加感染风险。其发生通常与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分布异常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干预。
1、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是常见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会抑制粒细胞生成。化疗药物、辐射等外部因素也可能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粒细胞产量下降。
2、破坏过多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会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加速粒细胞破坏。严重感染时,粒细胞在抵抗病原体过程中大量消耗,脾功能亢进也会过度清除血细胞。
3、分布异常
约5%的病例属于假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附着于血管壁或滞留在脾脏,并未真正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过敏反应、病毒感染或应激状态,通常呈一过性表现。
该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避免接触感染源。出现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医生会根据骨髓穿刺、自身抗体检测等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停用可疑药物、免疫抑制剂或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