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内存在淋巴结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淋巴结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广泛分布于人体各处,纵隔区域的淋巴结直径通常小于1cm且无异常结构。但当淋巴结出现肿大或形态异常时,可能提示疾病状态。
1、生理性存在
正常纵隔淋巴结呈椭圆形,直径多小于1cm,CT检查显示边缘清晰、无融合。这类淋巴结具有过滤淋巴液和参与免疫应答的功能,常见于健康人群的影像学报告中。例如在胸部CT平扫时,约67%的健康成人可观察到纵隔淋巴结显影。
2、感染性肿大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导致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此时淋巴结直径常超过1cm,可能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纵隔淋巴结炎,典型表现为触痛性肿大,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等。
3、病理性改变
持续性淋巴结肿大需警惕结核或恶性肿瘤。结核性淋巴结炎多伴随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CT可见钙化灶。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或转移癌,淋巴结直径常超过2cm,呈融合性生长,PET-CT显示高代谢状态,确诊需依靠纵隔镜活检。
若影像检查提示纵隔淋巴结异常,建议及时进行增强CT、EBUS-TBNA(超声支气管镜穿刺)等进一步检查。日常应注意观察是否伴有咳嗽、胸痛、体重下降等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临床数据显示,约85%的孤立性纵隔淋巴结肿大经规范诊疗可获得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