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血肿是指皮肤下层组织因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局部积聚形成的肿块。这种情况通常由外伤引起,如撞击、跌倒或手术操作,也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当外力作用于皮肤和软组织时,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可能发生破裂,血液渗出后在皮下间隙形成局限性血液聚集。这种病理变化会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发疼痛,同时由于红细胞分解产物的释放,皮肤表面可能出现青紫、肿胀等典型表现。在颅脑部位发生的皮下血肿可能伴随头痛、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特别警惕颅内损伤的可能性。
出现皮下血肿后,早期可通过局部冷敷促进血管收缩减少出血。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帮助血肿吸收。应避免反复按压或揉搓患处,防止血肿范围扩大。若血肿持续增大超过3天,伴有剧烈疼痛或影响肢体活动,建议及时到急诊科或外科就诊。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外伤后出现进行性肿胀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