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分级标准通常根据屈光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三个等级,具体度数范围需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判断。该分类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潜在并发症风险。
1、轻度近视
轻度近视的屈光度数一般不超过-3.00D(即300度)。此阶段患者主要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近距离视物通常不受影响。多数人通过佩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即可获得较好矫正效果,眼底发生器质性病变的概率相对较低。
2、中度近视
中度近视的屈光度数范围在-3.25D至-6.00D之间(325-600度)。随着眼轴长度增加,视网膜可能出现豹纹状改变等早期退行性病变。此类患者需每半年至一年进行散瞳验光,同时建议定期检查眼压和眼底,预防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
3、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指屈光度数超过-6.00D(600度)的情况。这类患者常伴有眼轴长度超过26毫米的轴性近视,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后巩膜葡萄肿等致盲性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高。需每3-6个月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必要时可通过后巩膜加固术等干预手段控制病情进展。
近视患者应定期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验光,建议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持续近距离用眼每40分钟需休息5-10分钟。若出现视物变形、闪光感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到眼科就诊排查眼底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