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通常可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柱与脊髓病变、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腹部和盆腔疾病以及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等。具体检查范围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医生建议。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核磁共振对脑部病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及脑炎等疾病。例如,脑梗死急性期可通过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病灶,脑肿瘤的边界和周围水肿情况也能被准确评估。此外,对于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核磁共振能帮助明确病变位置和范围。
2、脊柱与脊髓病变
核磁共振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脊髓肿瘤、脊髓炎及脊柱骨折等情况。通过多平面成像技术,可观察椎间盘压迫神经根的程度,判断脊髓空洞症的范围,还能发现脊柱结核或转移瘤的早期病灶。
3、骨关节及软组织疾病
对于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韧带撕裂等疾病,核磁共振能显示软骨、滑膜及骨髓水肿等细微改变。在运动损伤中,可准确评估肌肉拉伤、肌腱断裂的范围和程度,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腹部和盆腔疾病
核磁共振可用于肝脏肿瘤(如肝癌、血管瘤)、胰腺炎、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对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也有较高检出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能无创评估胆道系统结石或狭窄。
5、心脏和大血管疾病
心脏核磁共振可评估心肌病、心肌梗死范围,检测心包积液及心脏肿瘤。血管成像能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需告知医生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或起搏器,检查过程中需保持体位静止。具体检查项目应由临床医生根据症状和初步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部分疾病可能需要结合CT、超声等其他检查手段协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