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胆素原是胆红素在肠道内代谢后生成的一种物质,可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并随尿液排出。它是评估肝脏功能及胆红素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通过尿常规检查进行检测。尿胆素原水平的变化常与肝脏疾病、溶血等问题相关。
尿胆素原的形成始于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胆红素。胆红素在肝脏中结合后随胆汁排入肠道,经细菌作用转化为尿胆素原。其中部分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血液,经肾脏滤过后出现在尿液中。正常尿液中尿胆素原含量较低且波动较小,若检测结果明显升高,可能提示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或溶血性贫血。相反,若结果显著降低或阴性,可能与胆道梗阻、严重腹泻或抗生素使用影响肠道菌群有关。需注意的是,尿液标本放置过久会导致尿胆素原氧化,可能影响检测准确性。
若尿检显示尿胆素原异常,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血常规等进一步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酗酒,保持均衡饮食,慎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对于存在肝胆疾病史的患者,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严格遵医嘱进行监测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