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节的大小并非分级的唯一依据,其分级主要参考影像学特征和恶性风险,通常采用BI-RADS分类系统。根据该标准,乳腺结节可分为1到6级,每级对应不同的处理建议。
1、1级(阴性):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节,乳腺组织结构正常,无肿块、钙化等可疑表现。此类情况属于正常范围,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常规体检即可。
2、2级(良性):结节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如单纯囊肿或脂肪瘤。此类结节恶性风险低于2%,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观察其形态变化。
3、3级(可能良性):结节形态规则但存在分叶状结构,或伴有粗大钙化。此类结节恶性概率约2%-5%,需缩短随访间隔至3-6个月,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确认性质。
4、4级(可疑恶性):根据可疑程度细分为4A(低度可疑)、4B(中度可疑)、4C(高度可疑)。4A级恶性概率约5-10%,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实性结节;4B级概率约11-50%,可见毛刺征或微小钙化;4C级概率约51-95%,多伴有丰富血流信号和结构扭曲。此级别需立即进行组织活检。
5、5级(高度恶性):影像学显示典型恶性特征,如蟹足样生长、微钙化簇、纵横比>1等,恶性概率>95%。需尽快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制定手术方案。
6、6级(确诊恶性):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此时分级用于评估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
发现乳腺结节后应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结合触诊、影像检查和病史综合判断。建议20岁以上女性每月自检,40岁以上每年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特别是BI-RADS3级及以上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随访或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