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器官,由绒毛膜、母体蜕膜及血管系统共同构成,起到物质交换、内分泌支持和保护胎儿的作用。其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受精卵着床
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后,逐渐向子宫腔移动。约在受精后第6-7天,胚胎外层的滋养层细胞开始侵入子宫内膜,完成着床过程。此时的滋养层细胞会分化为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为胎盘发育奠定基础。
2、绒毛膜与蜕膜结合
胚胎着床后,母体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化反应形成蜕膜。绒毛膜表面的绒毛逐渐分支并深入蜕膜组织,形成绒毛间隙。母体子宫螺旋动脉破裂后,血液进入绒毛间隙,建立起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血液循环基础。
3、血管网络建立
胚胎发育至第3周时,绒毛中胚层开始形成血管结构。胎儿脐动脉和脐静脉逐渐延伸至胎盘绒毛,形成胎儿侧的毛细血管网。母体血液通过螺旋动脉流入绒毛间隙,与胎儿血液通过绒毛上皮进行物质交换。
4、胎盘结构完善
妊娠10周后,胎盘绒毛不断分支形成树状结构,表面积显著增大。母体面形成15-20个胎盘小叶,胎儿面覆盖光滑的羊膜。足月胎盘呈圆盘状,直径约15-20厘米,厚度2-3厘米,重量约500克。
建议孕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通过超声监测胎盘位置和成熟度。注意避免接触辐射、化学毒物等致畸因素,保持均衡营养摄入。若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排除胎盘早剥等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