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的病理生理分类通常包括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种类型,具体机制和病因存在差异。及时明确分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改善预后。
1、肾前性急性肾损伤
由于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常见于失血、脱水、心功能不全或休克等。此时肾实质尚未受损,但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少尿、氮质血症。及时补液或纠正循环障碍后肾功能多可恢复。
2、肾性急性肾损伤
由肾实质损伤引起,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占85%以上)、间质性肾炎、肾小球疾病或血管病变等。常见病因有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横纹肌溶解、溶血、严重感染等。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可阻塞管腔,并伴随炎症反应。
3、肾后性急性肾损伤
因尿路梗阻所致,如双侧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前列腺增生等。梗阻导致肾盂内压力增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早期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可能恢复,但长期梗阻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若出现尿量减少、水肿或血肌酐升高等表现,需立即就医完善尿常规、肾脏超声等检查,由肾内科医生评估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避免自行使用肾毒性药物,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