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溶解综合征是由于肿瘤细胞快速分解,释放大量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见原因包括化疗、高肿瘤负荷、靶向治疗以及自发性溶解等,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急性肾损伤等症状。
1、化疗药物作用
化疗是肿瘤溶解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细胞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等会促使肿瘤细胞快速死亡,细胞内钾、磷、尿酸等物质大量释放至血液中,导致高钾血症、高磷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伴有心律失常、肌肉抽搐等表现。
2、高肿瘤负荷
体积较大的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在治疗前就存在大量增殖活跃的细胞。这类肿瘤细胞膜脆弱,在治疗过程中更易崩解,释放的核酸代谢产物易形成尿酸盐结晶堵塞肾小管,造成急性肾损伤,严重时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靶向治疗影响
利妥昔单抗、伊马替尼等分子靶向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特定信号通路加速肿瘤细胞凋亡。这类药物引发的溶解反应通常在用药后48-72小时出现,需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必要时使用拉布立酶促进尿酸分解。
4、自发性溶解
少数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可能因肿瘤内部缺血坏死引发自发性溶解,常见于伯基特淋巴瘤等侵袭性肿瘤。这种情况起病急骤,需立即静脉补液并给予别嘌醇抑制尿酸生成。
该病属于肿瘤治疗急症,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患者需提前进行风险评估。治疗期间应每日监测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发现肌酐升高或尿量减少时,应及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并碱化尿液。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血液透析等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