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血凝酶作为止血药物,主要具有促进止血、减少术中出血、辅助治疗咯血、缓解消化道出血以及促进术后恢复等作用。其通过作用于凝血机制,帮助控制不同部位的异常出血情况。
1、促进止血
注射用血凝酶能激活凝血因子,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稳固的凝血块。这种作用机制可快速封闭破损血管,适用于创伤或手术切口引起的急性出血。
2、减少术中出血
在外科手术前或术中使用,可通过增强局部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例如在普外科、骨科等手术中,可减少术中失血量约30%-50%,为手术操作创造更清晰视野。
3、辅助治疗咯血
对于呼吸道疾病引发的咯血症状,该药物能通过肺循环作用于出血部位。需配合支气管扩张剂或抗感染治疗,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4、缓解消化道出血
针对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注射后可经门静脉系统作用于出血灶。通常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有效控制出血并预防再出血。
5、促进术后恢复
通过减少术后渗血和血肿形成,降低感染风险,有利于创面愈合。临床数据显示,合理使用可使术后引流时间缩短1-2天,加速康复进程。
使用注射用血凝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静脉或肌肉注射时应避开主要神经血管。对于DIC晚期、血栓性疾病患者及孕妇需慎用。用药后需监测凝血功能,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组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