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死灶是指因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而形成的坏死病灶。其形成原因、常见部位及临床表现如下:
1、形成原因
梗死灶的形成通常与血管阻塞有关。动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因素,如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引发血栓。血管栓塞多见于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栓子脱落,导致脑动脉栓塞。血管痉挛在冠状动脉疾病中较为典型,持续痉挛可致心肌缺血坏死。此外,血管受压如肿瘤压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超过75%时,也会引发供血中断。
2、常见部位
心脏梗死灶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相关。脑部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表现为基底节区及颞叶缺血性改变。肾脏梗死灶呈楔形分布,多由肾动脉分支栓塞引起。肠系膜动脉栓塞可导致回结肠交界处肠壁全层坏死,形成透壁性梗死。
3、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表现为持续性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及心肌酶升高。脑梗死灶可引起对侧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CT显示低密度影。肾梗死常出现腰痛、血尿,增强CT可见无强化楔形病灶。肠梗死表现为剧烈腹痛、血便,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
出现疑似梗死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预防重点在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急性期治疗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以最大限度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