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超声主要用于检查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的结构和病变情况,通常可辅助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夹层以及血栓形成等疾病。具体应用需结合临床指征,由医生综合判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超声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准确评估斑块的体积、成分及钙化程度。例如,它能区分脂质核心、纤维帽等特征,帮助判断斑块稳定性,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2、心肌桥
该技术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的节段,测量收缩期血管受压程度。相较于传统造影,血管内超声可更敏感地发现心肌桥引起的血流受限,尤其在静息状态下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中更具优势。
3、支架内再狭窄
血管内超声可精确测量支架贴壁情况,检测新生内膜增生厚度及斑块脱垂。对于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患者,该技术能指导是否需要再次球囊扩张或更换支架。
4、血管夹层
通过360度横断面成像,血管内超声能识别血管壁的内膜撕裂、假腔形成及夹层范围。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或介入治疗并发症中,该检查对夹层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造影。
5、血栓形成
血管内超声可区分红血栓与白血栓,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回声团块,部分伴有血流影。在急性心肌梗死或静脉血栓病例中,该技术有助于明确血栓负荷量,指导溶栓或抽吸治疗。
血管内超声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遵循适应证。若存在血管痉挛、严重钙化或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可能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具体是否需要进行该项检查,需由心血管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综合评估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