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的发生主要与慢性肝损伤引发的修复反应有关,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这些因素持续刺激肝细胞,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最终形成纤维化。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持续复制会引发肝组织炎症反应。炎症因子激活肝星状细胞,使其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胶原纤维等基质成分,逐渐取代正常肝组织。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替诺福韦片、索磷布韦片等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
2、酒精性肝病
长期过量饮酒导致乙醇代谢产物乙醛蓄积,直接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功能,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受损肝细胞释放促纤维化因子,促使星状细胞增殖并分泌纤维连接蛋白,形成纤维间隔。患者常见肝区隐痛、食欲减退,治疗需戒酒并使用水飞蓟素胶囊、双环醇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保肝药物。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会引发脂毒性反应,导致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这些病理改变激活TGF-β等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持续刺激纤维生成相关基因表达。患者多伴有肥胖、血糖异常,治疗可选用二甲双胍片、吡格列酮胶囊等改善代谢,配合维生素E软胶囊减轻氧化损伤。
肝纤维化早期具有可逆性,建议存在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肝脏弹性成像等指标。若出现蜘蛛痣、肝掌等体征,或检查提示纤维化进展,需及时在肝病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纤维化治疗,避免发展为肝硬化。日常需注意避免滥用药物、接触肝毒性物质,保持均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