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虫病是由蠕形螨感染毛囊或皮脂腺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该病常见于面部、头皮等油脂分泌旺盛的区域,可能导致皮肤炎症和不适症状。
1、病原体
毛囊虫病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是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这两种螨虫属于寄生性节肢动物,常寄生于毛囊深处,以皮脂腺分泌物和角质细胞为食,其代谢产物可能引发局部免疫反应。
2、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皮肤红斑、瘙痒及脱屑,严重时可伴随毛囊性丘疹或脓疱。部分人可能出现酒渣鼻样改变,表现为鼻部皮肤增厚、毛细血管扩张。症状在油脂分泌旺盛或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加重。
3、易感人群
油性皮肤者、免疫抑制患者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老年人因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也属于易感群体。卫生习惯不良或共用个人物品可能增加接触感染概率。
4、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寝具或密切皮肤接触。蠕形螨在脱离宿主后仍能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数日,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传播。
5、诊断与治疗
皮肤镜检查或刮片显微镜检查可发现螨虫。治疗多采用局部外用甲硝唑凝胶、硫磺软膏或伊维菌素乳膏,严重者可口服多西环素。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使用油性护肤品。
若出现持续皮肤炎症或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自行挤压皮损,同时做好个人用品消毒以防止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