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目前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有效预防的疫苗,但可通过暴露前预防药物和暴露后阻断药物降低感染风险。现有的预防措施以及抗病毒治疗手段可帮助控制疾病进展。
艾滋病疫苗研发面临诸多科学挑战。HIV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其表面蛋白结构容易发生突变,导致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清除病毒。此外,HIV可直接感染并破坏CD4+T淋巴细胞,削弱人体免疫功能,使得传统疫苗研发策略难以奏效。目前全球有数十种候选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缺乏疫苗的情况下,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阻断是重要防控手段。高危人群遵医嘱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暴露前预防药物,可使感染风险降低90%以上。发生高危暴露后,72小时内规范使用拉替拉韦、多替拉韦等阻断药物,能有效阻止病毒建立感染。确诊感染者通过三联抗病毒治疗,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维持免疫功能正常水平。
日常生活中应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具。医护人员需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暴露。建议高危人群每3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若发生疑似暴露,应立即前往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评估阻断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