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孩子后需注意伤口护理、恶露观察、个人卫生、饮食调理、心理支持以及休息与活动等,以促进身体恢复。产后护理需结合个人情况,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1、伤口护理
自然分娩后需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遵医嘱每日用温水或消毒液清洗,避免久坐压迫伤口。剖宫产者需定期更换腹部敷料,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术后1周内避免淋湿伤口,2周后可使用防水贴保护切口洗澡。
2、恶露观察
产后3天内为血性恶露,4-14天转为浆液性淡红色分泌物,3周后逐渐变为白色恶露。需每日记录恶露量、颜色及气味,若出血量突然增多、恶露持续鲜红超过2周或出现异味,可能提示宫腔感染或胎盘残留。
3、个人卫生
产后24小时后可淋浴,每次不超过10分钟,水温37℃左右为宜。每日更换纯棉内衣裤,哺乳前后清洁双手及乳房。产后6周内避免盆浴,防止逆行感染。
4、饮食调理
产后1周宜进食小米粥、鸡蛋羹等易消化食物,逐渐增加鱼肉、瘦肉等优质蛋白。每日保证500ml牛奶或豆浆,适量摄入新鲜果蔬。避免油腻汤品及辛辣食物,哺乳期每日需额外增加500kcal热量摄入。
5、心理支持
产后2周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家人应主动分担育儿工作,保证产妇每日连续睡眠4-6小时。若持续情绪低落、失眠或过度焦虑超过2周,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6、休息与活动
自然分娩6小时后可下床活动,剖宫产24小时后需在家人搀扶下逐步行走。产后42天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可进行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每日3组每组10次收缩。
产后应保持居室温度22-24℃,每日通风2次。哺乳期需穿着支撑力良好的哺乳内衣,每2-3小时哺乳一次。若出现发热超过38℃、会阴伤口红肿流脓或阴道大量出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建议产后6周至医院复查子宫复旧及伤口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