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污染食品的细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肉毒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不同途径污染食物,并引发食源性疾病。
1、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常存在于禽类、蛋类及未煮熟的肉类中,其污染多因食物加工过程中未彻底加热或生熟交叉污染。人体摄入后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或败血症。该菌在常温下繁殖速度较快,夏季尤为活跃。
2、金黄色葡萄球菌
该菌可通过带菌者的手部伤口、鼻腔分泌物污染食物,常见于乳制品、熟肉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其产生的肠毒素耐高温,即使加热也难以完全破坏,误食后2-6小时内会出现剧烈呕吐、水样便等急性胃肠炎表现。
3、大肠埃希氏菌
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如O157:H7型)污染未煮熟的牛肉、生鲜奶或受粪便污染的蔬菜水果后,可能引发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该菌对酸性环境有一定耐受性,在低温冷藏条件下仍可存活。
4、副溶血性弧菌
主要存在于海产品如鱼虾、贝类中,尤其在夏季海水温度较高时繁殖迅速。感染后会出现剧烈腹痛、水样便,严重者可能发生败血症。该菌对酸敏感,但能在含盐量3%的环境中生长。
5、肉毒杆菌
常见于家庭自制罐头、真空包装食品等缺氧环境中,产生的肉毒毒素可阻断神经传导。误食后会出现视力模糊、吞咽困难、呼吸麻痹等神经中毒症状,需立即使用抗毒素治疗。
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建议加工食物时保持操作台清洁,生熟食材分开存放,肉类及海产品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剩余食物应及时冷藏,冷藏超过24小时需重新充分加热。若进食后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