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水肿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水肿的发生机制涉及体液在组织间隙的异常积聚,通常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钠水潴留等因素相关。

1、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

当静脉回流受阻或血容量增加时,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压升高,导致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组织间隙。常见于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或全身性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中的白蛋白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若因肝病合成减少、肾病丢失过多或营养不良导致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外渗增加,典型表现为眼睑或全身凹陷性水肿。

3、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系统负责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当发生丝虫病、肿瘤压迫或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管阻塞使得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滞留于组织间隙,形成局限性硬性水肿,如象皮肿。

4、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症、过敏或创伤等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使血管内的蛋白质和液体大量外渗。这类水肿常伴有红肿热痛表现,如蜂窝织炎或荨麻疹。

5、钠水潴留

肾脏排钠减少或醛固酮分泌异常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继而引发水肿。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等情况,患者多伴有尿量减少和体重增加。

若出现持续或进行性加重的浮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生化、尿常规、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具体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日常需注意监测体重变化,限制钠盐摄入并避免久站久坐。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