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瘦的人群通常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排查疾病因素、合理运动以及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改善体质。若存在相关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学干预。
1、调整饮食结构
日常应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及健康脂肪的摄入比例。例如可多吃鸡蛋、鱼肉、牛奶、坚果等食物,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因胃肠容量有限导致营养不足。同时需注意饮食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营养吸收利用。
2、排查疾病因素
甲亢、糖尿病、慢性胃肠炎等疾病可能导致代谢异常或营养吸收障碍。建议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血糖监测、胃肠镜检查等,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甲巯咪唑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治疗原发病,并配合营养支持方案。
3、合理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抗阻力训练如深蹲、卧推、哑铃弯举等,可刺激肌肉生长。每周保持3-4次运动,每次30-40分钟为宜,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消耗热量导致体重进一步下降。
改善偏瘦体质需要综合调理,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并记录饮食运动情况。若持续无法增重或伴有乏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营养科或内分泌科就诊,通过人体成分分析等检查评估营养状况,避免自行服用增肌粉等保健品。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