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主要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以及乳突等部分,共同参与声音传导和压力平衡功能。以下从解剖结构角度具体分析:
1、鼓室
鼓室是中耳的核心腔隙,位于鼓膜与内耳之间,容积约1-2毫升。其内包含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成的骨链,能将鼓膜振动放大并传递至内耳卵圆窗。鼓室壁分布有肌肉和韧带,如鼓膜张肌可调节听骨链张力,防止强声损伤内耳。
2、咽鼓管
该管道连接鼓室与鼻咽部,成人长约35毫米,儿童相对较短平。吞咽或打哈欠时,腭肌收缩使咽口开放,平衡中耳与外界气压差。若功能异常(如腺样体肥大阻塞咽口),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3、鼓窦和乳突
鼓窦是鼓室向后延伸的气房,连通乳突内蜂窝状气房系统。这些含气空腔可缓冲声压波动,其黏膜与鼓室连续,炎症扩散可导致乳突炎。乳突气化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发育不良者感染风险增高。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若出现耳闷、听力下降或耳痛等症状,建议及时至耳鼻喉科进行耳内镜和声导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