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钟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穴位之一,通常具有舒筋活络、清利肝胆、缓解疼痛、调理气血以及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等功效和作用。该穴位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处,腓骨前缘位置,常通过针刺或按摩刺激发挥作用。
1、舒筋活络
悬钟穴属胆经循行部位,中医认为刺激该穴位可疏通胆经气血,缓解因经络阻滞引起的下肢麻木、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对坐骨神经痛或运动后肌肉酸痛有改善效果。
2、清利肝胆
该穴位与肝胆脏腑功能相关,适当刺激可调节肝胆气机,减轻口苦、胁痛等肝胆湿热症状,常用于辅助治疗胆囊炎或肝炎引发的胀闷不适。
3、缓解疼痛
通过调节局部气血运行,悬钟穴对偏头痛、颈项强痛等痛症有缓解作用,尤其对胆经循行路径的放射性疼痛效果较明显。
4、调理气血
中医理论中悬钟穴为髓会穴,刺激可增强气血生化功能,改善贫血、头晕等气血不足症状,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5、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
临床常将此穴作为中风后下肢痿痹、足内翻的配穴,配合阳陵泉等穴位可促进肢体功能康复,需持续治疗才能显现效果。
悬钟穴定位时可采用骨度分寸法,外踝尖至膝盖下缘为16寸,外踝上3寸约四横指宽度。日常保健可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3-5分钟,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若需针灸治疗,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执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针刺引发感染或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