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通常不会直接遗传,但可能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关联。弱视的发生主要与视觉发育关键期的异常视觉经验有关,如屈光参差、斜视或形觉剥夺等,这些诱因本身不具遗传性。但部分导致弱视的基础疾病可能受遗传影响。
1、非遗传性因素
约80%弱视病例属于此类。单眼斜视引发的双眼竞争抑制、未矫正的高度屈光不正等后天性因素是主要诱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眼睑下垂等形觉剥夺性病因,多与胚胎发育异常相关,通常无家族聚集性。
2、潜在遗传相关性
先天性白内障、遗传性角膜混浊等形觉剥夺性疾病具有遗传倾向。若父母存在高度近视(>600度)或高度远视(>+5.00D),子代出现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风险可能增加。有研究显示此类家庭子代弱视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3-5倍。
3、基因多态性影响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PAX6、SHH等眼发育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视觉系统发育。这种遗传易感性需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致病,单独遗传基因不必然导致弱视。
建议有家族眼病史的儿童在3岁前进行系统眼科检查,包括屈光筛查和眼底检查。对存在遗传性眼病家族史的新生儿,建议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首次眼科评估。早期发现屈光异常或形觉剥夺因素,可通过遮盖疗法、光学矫正等手段有效预防弱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