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基础体温通常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波动,主要分为卵泡期、排卵期及黄体期三个阶段。这种变化与体内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可帮助监测排卵和评估生殖健康。
1、卵泡期
月经开始至排卵前为卵泡期,基础体温处于较低水平,通常维持在36.1℃-36.5℃。此阶段卵巢内的卵泡逐渐发育成熟,雌激素分泌增加,但尚未触发体温调节中枢,因此体温相对平稳。该时期持续时间约14天,但存在个体差异。
2、排卵期
排卵发生时体温可能出现短暂下降0.2℃-0.3℃,随后迅速回升。这种“降温”现象与黄体生成素(LH)峰值的出现相关,通常持续24-48小时,是判断排卵日的重要参考指标。部分女性可能因体温波动较小而不易察觉此变化。
3、黄体期
排卵后进入黄体期,基础体温升高0.3℃-0.5℃,维持在36.7℃-37℃之间。卵巢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上升并持续约14天。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后孕激素下降,体温回落并伴随月经来潮。
建议每日晨醒后立即测量口腔体温,保持连续监测并绘制曲线图。测量前需保证6小时以上连续睡眠,避免起床活动或饮水影响准确性。对于备孕女性,可结合宫颈黏液观察或排卵试纸提高监测可靠性。若体温持续异常或黄体期不足12天,建议咨询妇科医生排查内分泌异常或黄体功能不全等问题。